覺的穿透力

林於灝(五十四)

  人的脊骨分為頸椎、胸椎、腰椎、薦椎等數個段落,在體驗到氣行脊骨之內後,往往會在某個段落,(初期)特別容易在胸椎及腰椎受阻,而不能一路暢行直通入腦。
  一般人在發現氣行受阻時,往往採用「聚氣沖關」的方式來處理,將大部份的心力,專注在「過關」這件事。用這種模式解決在皮層、肌肉層的氣行受阻時,或許還能解決問題。一旦氣入脊骨之後,再沿用這種模式,就會發現不易解決氣阻,而陷入困境。
  究其原因,就是不明白「氣行受阻」的根本是什麼。找不到真正的原因,就不能對症下藥。根本的問題不能解決,困擾就會持續存在。
  如果不瞭解覺知,就不知如何將覺帶入靜坐的過程中。瞭解覺知,並將覺知帶入靜坐的過程中,就可望在另一個層面得到體驗。
  如果能將覺知一路帶進靜坐的過程中,並在脊骨之內體驗到兩股氣流,就表示不但懂覺知,又已可「初步」運用覺知,這當然可以視為是靜坐上的進步。如果可以再發現這兩股氣的流向,更是一大進步,因為這是內在經驗後續旅程的重要基礎。
  如果是同向而行,就可進一步觀察是上行或是下行。
  如果是反向而行,就可進一步觀察,這兩股氣流是在「同一條」氣道內,還是在「不同」的兩條氣道內流動。
  如果執著於「聚氣沖關」,就不會走到這一種「層面」。要體驗這些,必須以覺為基礎,將覺一路由皮層而肌肉層,最後深入到骨層。
  覺知發展到骨層,就已是極限了嗎?其實不然,在脊骨之內,我們不但可體驗到出現幾股氣流之外,還可體驗出這些氣流是在相同抑或不同的氣道之內流行。
  這時的覺知,除了比皮層、肌肉層更深入之外,還可在脊骨之內,更細微地覺察到兩股不同的氣流。也就是說,覺知的作用,可在以「縱」向「深入」,也可在「橫」向「細微」,於是我們發現,覺知的「穿透力」在此展現。
  在這裏我們也可發現,覺知和專注的不同。專注只能專注在脊骨之內,再深入的話,也只能專注在一條氣道之內。所以,以專注來「聚氣沖關」,考慮或含蓋的層面有限。覺知則不然,覺知有著「整體觀」的內涵,只是要說明其中的精妙,並不簡單,因而暫且擱置。
  在覺知到氣在「同一條」氣道內反向而行時,所產生的體悟,就可望改變後續靜坐的「做法」,因為這正是氣行受阻最重要的成因。
  兩股氣流在同一條氣道內較勁,就會有此進彼退、此退彼進的現象。「聚氣沖關」可能增加其一股氣流的強度而推進,但是只會改變受阻點的位置所在,而不能消除另一條氣流的存在。一旦增強的力量消退,阻塞的位置就會再改變,阻塞時情形又再出現,問題仍未解決。
  不懂覺知的人,就無法得到這種體悟。沒有這種體悟經驗的人,就無法說明這種體驗。不明白這種體驗,就只能一直陷在進進退退的困境,靜坐當然難有進步。
  以上所述都是當氣阻於腰椎、胸椎時,就會出現的問題或現象。如果氣入頸椎,還須考慮腦神經的問題,情形更為複雜。所以越深入內在經驗的旅程,越須小心,越須有經驗的人指引。而指引的內容,更須借助覺知的整體性觀點和穿透力。否則肆意妄為,產生的危險,難以想像,不可不慎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