胚胎發育之中西觀

林於灝(五十)

  根據現代醫學所知,人體的發育是從卵子受精開始。精子和卵子結合之後,會開始進行細胞分裂,而將受精卵分割成小細胞。這時的受精卵只進行細胞分裂而不會成長變大。細胞數目大約在16~32的程度時就稱為桑椹胚(morula)。在細胞分裂進行的同時,受精卵也往輸卵管內的子宮移動。
  隨著分裂的進行,在各小細胞之間會出現越來越多的細胞間隙,而輸卵管和子宮腔內的組織液會逐漸浸入桑椹胚之內。於是間隙會逐漸融合成一個腔洞,而不斷分裂的細胞會被推擠到腔洞的外圍,整體形成一個空心狀的結構,稱為囊胚(blastula)。
  受精卵大約在受精後第四天,會到達子宮而著床,囊胚就會慢慢被子宮內膜包埋,並形成包含內胚層和外胚層的雙層性胚盤。
  隨後,來自相反方向的外胚層細胞,會逐漸向胚盤一條「看不見」的「中心線」移動,並在相會之處形成像山脊般的突起。這些細胞最初的相遇處,就是未來胚胎的「尾」端,然後會向胚盤中心和頭端延展。
  細胞最初相會在胚盤鄰近臍帶的一個小區域,但隨著越來越多的細胞,從「中心線」的兩側排山倒海而來,使得相會處逐漸加深加寬,並向胚盤的另一端延伸,而形成縱向溝狀的原條(primitive streak)。
  隨著更多來自「中心線」兩側的外胚層細胞相會後,細胞會持續向原條之內挺進,擠入內、外胚層之間,而形成第三層細胞層,稱為中胚層,於是胚盤就成為三層性胚盤,而稱於原腸胚(gastrula)。
  來自這三個基本胚層的細胞,是建築所有組織、器官、系統的基礎;例如外胚層會發展成神經系統,中胚層形成骨骼、肌肉,內胚層形成腸胃道。
  在原腸胚形成時,為了建立身體的基本架構,有些細胞必須遷移到新的位置;這種為了形成組織、器官的移動,稱為形態形成運動(morpho genetic movement)。遷移的結果,會讓胚胎的前後、上、下等立體方向性變得明顯,並且類似長大後的模樣。
  最先開始遷移的細胞是骨骼細胞。骨骼細胞會在胚胎的中心線形成脊索,來決定身體的軸向性。脊索伴隨後續脊柱的形成,會被脊椎骨取代。脊索的形成,也會誘導神經系統以及腸胃系統的發育與形成。
  利用現代的科技,已經可以透過立體超音波等技術,將懷孕的過程以電腦的影像處理表現出來,因為「眼見為憑」,所以容易讓人信服。上述有關胚胎發育的過程,有興趣的覺友,在網路上不難發現相關的記錄影片。
  從西醫的觀點,在人體發育的過程中,當然看不到有關氣脈的描述。但是如果我們從古籍及漢醫的論述中,就可以找到相關的參考資料。
  《產經》上載,黃帝問曰:人生何如以成。岐伯對曰:人之始生,生于冥冥,乃始為形,形容無有擾,乃為始收。妊身一月曰胚,又曰胞,二月曰胎,三月曰血脈,四月曰具骨,五月曰動,六月曰形成,七月曰毛髮生,八月曰瞳子明,九月曰谷入胃,十月曰兒出生也。
  《文子》上載,文子曰:人受天地變化而生,一月而膏,二月血脈,三月而胚,四月而胎,五月而筋,六月而骨,七月而成形,八月而動,九月而躁,十月而生。
  《太素》上載,一月膏,二月脈,三月胞,四月胎,五月筋,六月骨,七月成,八月動,九月躁,十月生。形骸已,五臟乃分。
  從漢醫古籍來看,脈在人體形成骨之前就已形成。這裡所謂的「脈」,指的當然不是「動」脈、「靜」脈等「血」脈,而是「經」脈或「氣」脈。氣脈是氣的通道,是生命能量流動的渠道。
  從西醫談胚胎發來看,人體是由一個受精卵,經由細胞分裂而產生越來越多的細胞,再經過分化的過程及形態形成運動,遷移到不同的部位後,才發育成不同的組織與器官。
  在形態形成運動的過程中,細胞開始遷移。這種遷移,除了細胞(固體)之外,還包含組織液(液體)以及氧及二氧化碳等(氣體)。因此,這種遷移,就可視為是生命能量的一種流動。這種遷移的結果,就會產生一種原始生命能量的流通渠道,「氣脈」於是產生。
  覺友可能會感到不解,筆者談靜坐談到氣脈也就算了,為什麼還要再談胚胎發育的過程?而且還把中、西胚胎學通通搬出來說?!
  經由中、西觀點的比對,來看胚胎的發育,現在我們可以明白,生命能量的流動,發生在骨骼形成之前。不過,如果只是要說明這點,就不須大費周章。瞭解胚胎發育的過程,對於「中、後」期靜坐的發展,是極為重要的基石,但有關這方面的說明,卻極為少見。因為不是三言兩語,就可交待,因此且容下文再作深入的探討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