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四十四)
如同能量有不同的表現形式,像熱能或電能,氣是人體之內的能量,也會有種種不同的表現方式。人體的氣,無時無刻都在體內循流,只是一般人不易感覺。如果靜坐得宜,將平日向體外的注意力轉向,養成內視、內觀、內察、內覺的習慣,就可能開始察覺到氣在體內的流動。
靜坐中對氣的感覺,初期往往與癢或熱的感覺有關。癢是指在皮膚或身體像有小蟲或螞蟻在爬的感覺;熱是感覺身體某部位的溫度升高。
現代的科學告訴我們,負責人體感覺的是神經系統,而神經訊息的傳導則是,借助離子出入神經細胞所產生的電流。而在電的流動過程中,熱也會被散放出來,這熱也會被神經系統察覺。
因此我們可以瞭解,離子或氣的流動,就是讓人產生癢的主因,而電流散放出來的熱,就會讓人體的溫度升高。
出現癢或熱的現象之後一段時間,在相同部位就可能會出現脹或痛的感覺。通常這是因為,氣的流動遇到障礙而遲滯不前。氣無法前進而又持續聚集而增強的結果,首先只會出現脹的感覺。如果阻礙不能排除,而氣又持續聚集而增強,就會擠壓到鄰近的組織與神經,而引發出痛的感覺。有時,脹或痛會交雜或同時出現。
出現了脹或痛之後,再過一段時間,在相同的部位,可能出現的便是痠或麻的感覺。通常這就表示,聚集的氣已經足夠在受阻的地方,形成破口或切入點,而讓「少量」的氣流,開始被壓擠通過。
請注意,上述的癢、脹、痠等現象,是「真實」且「可能」出現的現象,但筆者依據,氣「持續」作用在「相同」部位,這樣一個前提下,將之串接或一種「解說式模型」。在一般的情況下,並不是每個人都會按照癢、熱、脹、痛、痠、麻這種「邏輯」型的模式,依序出現。
因為每個人的身體狀況不同,所以並非每個人都會有相同的感覺;有些人可能會出現某些類似的現象,但也有些人可能沒有這些現象。沒有不表什麼,有也不代表什麼「境界」。不須太過在意這些現象。
多數的情況是,在某部位會出現癢或熱,而在不同部位則會出現脹或痛。另外,這些現象的出現,也都是隨機發生,沒有規律可言。並且,多數在現象出現的幾秒之內,又會消失無蹤。
至於出現的部位,早期大都局限在身體的某個小面積之內,或在臉部,或在背部;而且通常在同一時間,只會在身體的某一個部位,發現單一種的感覺。
現在我們先做一個實驗,將注意力盡量集中在右手掌心,不久之後就會發現手掌心變紅、變熱。如果將注意力「盡量」集中,就可在短時期內就讓氣聚集而讓掌心變紅變熱。如果沒有「盡量」的做為,只要將注意力輕微但持續的放在手掌,一樣也可讓手心變紅,只是時間會拉長一些。
由此可知,氣要聚集,必須讓原本分散的氣流,朝一個目標集中。而注意力的焦點,就可以形成一個目標。
氣的聚集是在注意力集中出焦點後才開始,所以在靜坐時,「無意間」將注意力長時間放在身體的某部位,時間久了,也會造成氣的聚集。
氣的聚集一開始會出現癢的現象,而癢的感覺又會引發注意力再集中,然後就可能陸續經歷從熱到麻的過程。
相對於內臟或骨骼等,氣在人體表層皮膚所受的障礙最少,所以初期的癢或熱,多半出現在皮膚。等到聚集的氣稍多,氣便會開始向體內深入並聚集。所以脹痛痠麻多半出現在肌肉組織之間。
出現痠或麻之後,再經一段時間,可能出現的現象是,感覺會從一小片面積轉換成管狀或束狀,而在體內形成一種類似「一節空心香腸」的形狀,在「香腸」的兩端則呈現出「緊」的感覺。通常這就顯示,氣已深入到經絡或氣脈開始聚集。在「香腸」的一端是遇到障礙不能前進,另一端則是聚集的氣後繼不足而斷陷。
在出現癢或熱的階段,有些人反而會出現「涼」的感覺,詢之靜坐指導者,得到的答案可能是「那是天降甘霖的清涼,是很好的境界」。請問覺友,您對「涼」的感覺,有什麼看法?我們在下文再探論這個問題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