通關與開竅

林於灝(五十九)

  對國人而言,「打通任督二脈」是個耳熟能詳的語詞,而且給人的印象是,打通任督之後,氣就暢行無阻,功力大增。就靜坐而言,則須從不同的層面來考慮,例如氣行在任脈或督脈各別的受阻情形,以及氣行在任督二脈交界處的過渡情形。
  事實上,不僅在任脈和督脈的氣感完全不同,在體內和體外的氣感也不同。再擴而言之,氣進入人體和流出人體的氣感也不盡相同。為了避免牽扯太多,離題太遠,我們暫且先回到任督的循環。
  氣脈是生命能量流通的管道,但任脈和督脈在本質上就是兩種不同的通道。督脈是在比較剛、硬的脊骨之內,而任脈則是在相對柔軟的組織或空腔中。氣在剛、硬的督脈中前進,比較沒有彈性,但在柔軟的任脈中所遭遇的阻力就相對減少。因此,氣在不同的介質中推進,體驗到的氣感必然不同。
  在靜坐中遇到氣行受阻時,就會感到困擾,急欲想要解決受阻的情形。這時有人會先行跳開受阻部位,讓氣繼續前行;另外有些人則會專注於「聚氣」以待「沖關」而過。這是因為,一般人容易想到的受阻原因是,在氣道中出現了阻塞物、障礙物,所以才會想要超越或排除這個阻塞物、障礙物。這是正「常」的反應思維,但未必是正「確」的對應方式。
  根據前文的說明,我們可以產生一個簡單的概念,在督脈的段落多與神經有關,而在任脈的段落則多與腺體相關。現在又明白,任督二脈在本質上的不同,那麼想要解決在不同段落間的氣行受阻現象,也就要有不同的思惟,才能找到解決的方法。
  如果氣行受阻的現象發生在督脈段,因為和脊骨與神經相關,這時就可先行確認自己的坐姿是否正確,或者進一步去檢視脊骨是否有錯位或脊椎側彎等現象。如果發生在任脈段,除了確認坐姿外,應進一步檢驗腺體是否出現腫脹或其他的異常情形。
  在維持恒定時,神經系統扮演感受器及整合中心的角色,負責傳送感受到的訊息以及整合後的指令,真正對人體「直接」產生作用的是腺體。所以在督脈段受阻,顯示神經的傳導出問題,而在任脈段受阻,則表示腺體的分泌異常。
  神經的傳導有障礙時,在日常生活中,也可能會出現痠、麻、痛的現象。而腺體的分泌有障礙的話,在日常生活中,可能有免疫能力降低,或生長、生殖及新陳代謝功能異常的現象。
  一般將位於督脈段的阻塞部位稱為「關」,位於任脈段的阻塞部位稱為「竅」。而在傳統上,也把關、竅的受阻視成類似的現象,只有部位的不同。但是如果經過探討,就可發現二者之間,存在極大的差異。因此我們認為,「竅」的阻塞現象,並不是在氣道中出現堵塞物或障礙物,而「開竅」更不是去除阻塞物之後的結果。
  雖然「直接」對人體發生作用的是腺體,但是腺體的分泌不會自發啟動,必須收到神經的指令才會啟動。所以想要「開竅」,還是必須打通感受器──整合中心──作用器這一條調節路徑。因此「竅」未開是「竅」附近的神經、內分泌的相關組織出現退化的現象;而「開竅」的真正內涵是,使那個和腺體分泌相關的神經、腺體之間的互動機制,得以再度活化。
  「關」是神經層面的問題,「竅」是腺體層面的問題,在感受器──整合中心──作用器的調節路徑中,「關」處於「前」段,「竅」位於「後」段。所以想要解決「竅」的問題,所需的歷程就比「關」長。
  這種觀點和傳統的主要區別便是,我們把恒定現象的維持,視為是神經、免疫、內分泌這個鐵三角整體統合後的結果,是生命智慧的展現。從這種高度,我們對「竅」有了另一層的瞭解,更可用來解讀後續的靜坐進程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