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息經別裁(中)
林於灝(七十九)
  接著我們看第二段「氣入身來為之生,神去離形為之死」。如果從字面看,「吸了一口氣進入人體稱為生,神識離開人體稱為死」,這種解釋是稀鬆平常的常識,看不出文中的深義。可是在接下來的第三段,一開始就說「知神氣可以長生」,可見這是在探討長生的大事,就表示要長生,必須對神、氣有深度的瞭解。
  神去離形為之死,但是氣入身來又為之生。死而後又生,這是重生。神去離形之後,氣入身來又可重生。所以這裏所謂的死,不是指神識消逝的人體死亡,而是將神識從身形中移出;所謂的生,也不是指再經母體而後出生,是指讓外氣進入體內。因此,死而不死,生而不生。此「生」是新生、是重生。要重生、要新生,必須讓「氣」能夠入得身來。因而,此氣不是指呼吸的空氣,胎息經的主旨在神與氣,並不談與呼吸空氣相關之事。
  要生、要重生、要新生,必須先「死」。如何死?神去離形為之死。如何神去離形,且看第三段的第二句,「固守虛無以養神氣」。什麼東西要固守虛無,當然是「神」而不是「氣」。以固守虛無的方式來養神,養神之後才能入氣。
因此,第二段「氣入身來為之生,神去離形為之死」就是說,當隱伏的外氣在人體出現進出的現象後,就能體會到,受到外氣的滋潤,獲得外來能量的充填,人體彷彿重生一般。而這種情形則是在將神識移出體外之後,才會出現。
  有了足夠的體驗之後,才會對「神」與「氣」的互動模式,獲得深切的體會。因為將「神識」自形體移出之後,就會引動原本隱伏不顯的體外之氣,進入人體。神去離形之後,換到的是氣入身來。氣入身來,可讓形體重生。因此,這種重生的方式,是內在的一種轉化。這種轉化,不是退化,而是進化(改進的變化)。進化的結果,可以使人長生。能讓人重生、新生而長生的是,體外的隱伏之氣,而不是重生之前就有的口鼻呼吸。由此,我們再次確信,「息」指的是體外之氣的「出入息」,而不是停止口鼻呼吸的「止息」。
只有這種深切的體會出現後,才能讓人確信並力行,將神識移出形體,而固守於伏氣所在的虛無之處,以便產生氣入身來而長生的效果。這便是蓄養神氣的方法,也就是第三段「知神氣可以長生,固守虛無,以養神氣」的內涵。
  因為在傳統上認為,胎息是口鼻呼吸的停止,所以第四段文中的「住」,就被解讀成停止、停住。但是筆者認為,把「住」解釋成「在」較佳。
  有氣感的覺友就有經驗,如果將意識停止在手掌不久,手掌就會變紅。也就是說,意識移動到那裏,氣也會跟著移動到那裏。所以,據此經驗而解讀「神行即氣行,神住即氣住」當然無可厚非。
  但是,如果考慮文義與下文的連續性,便可知這種解釋,有待商確。

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