胎息經別裁(下)
林於灝(八十)
  第五段說「故欲長生,神氣相住」。把「神氣相住」解釋成神與氣都停止不動,當然不可能「長生」;即使解釋成,讓神「一直」帶著氣走才能長生,也不合理。只能說,神在氣在,氣在神也在,神與氣相互並存,這才合理。
  所以第四段的意思便是說,隨著經驗的累積,體會就越深刻而發現,神識一動,氣也就跟著動;神「在」那裏,氣也就「在」那裏。
在這裏還有一個問題值得探討,為什麼胎息經要說「神行即氣行,神住即氣住」,而不是「神住即氣住,神行即氣行」?
  事實上,這一段就寓含了兩層不同的旨意。「神行氣行」是一層,「神住氣住」又是另一層。
  因為伏氣在「外」時,因呈隱伏狀態而不易感知,只有當氣入身來後,在體內循行時才易覺察。因此神、氣之「行」,所根據的是體「內」的經驗。
  相對而言,神、氣之「住」的重點在於,必須先將「神」移住於體「外」的虛無之中。因此,神氣之「住」,所根據的是體「外」的經驗。
  體「內」的經驗,容易感知而常見。移住體「外」的經驗,一般須經多次反復練習,才有可能出現。這就顯示,這兩類不同的經驗,在發生上有次第性,會隨著歲月或經驗的累積,才會依序先出現神、氣之「行」,然後再出現神、氣之「住」。因此胎息經也就依序而說「神行即氣行,神住即氣住」。
  但是,不管從體「內」經驗或體「外」經驗來看,都顯示神「先」氣「後」,是「神」在主導「氣」的動向。但這並不代表「氣」不重要,因為對形體起作用的直接因素是「氣」而不是「神」,氣是「神」與「形」(身體)之間的介質。所以第 五段說「若欲長生,神氣相住」,神與氣必須相互並存,才能使形體長生。
  這種做法一但養成習慣而越來越自然後,不再將神識在形體和虛無之間移來移去,體外之氣就會源源不斷地注入形體。一旦形體充滿體外注入之氣後,體內之氣和體外之氣並無不同。注入之氣達到飽和狀態後,從整體來看,也就沒有出入的區別。在這種狀態下,「神」無來去,「氣」不出入,神與氣就從「相住」並存的狀態,自然轉化成「常住」的狀態。從「相住」到「常住」,又再次隱寓次第性的經驗。第六段「心不動念,無來無去,不出不入,自然常住」的內涵,就在於此。
  由上述可見,胎息經所說的內容,都是根據經驗的累積,而一句一句,一段一段,一層又一層堆疊而成。這種靜坐的歷程,有其隱存的次第。其間的順序,必須按步就班,循序前進,才能體會。所以在第七段說「勤而行之,是真道路」,主旨就在勉人身體力行,才是正途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