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四十六)
靜坐的首要目標,和醫學研究的主要目的相同,就是恢復或保持身體的健康。但一切健康問題的提出、解決以及運用,都是圍繞著「身體」這一個中心而展開。隨著對身體的結構和功能,不斷地進行觀察、探討與闡釋,以及對身體運作機制的發現,才得以持續發展和進步。所以說,對身體的瞭解,是健康的重要基石,應該要付予高度的重視。對於人體的瞭解,可分成好幾種層面。外表可視可觸者如四肢、五官,不可視而可觸者如肌肉、骨骼,不可視亦不可觸者如五臟、六腑,不可視不可觸但可察覺其存在者如氣與氣脈,除此之外還有意識與覺知。這些不同的層面,一個比一個深入人體,一層比一層隱晦,但也都離不開身體的範疇。
從古代的醫書中,可以發現兩種不同類型的人體圖譜,第一類是表現體內臟腑器官的「存真圖」,就如同現代醫學中的解剖圖,存真圖也是根據對屍體的解剖觀察所得而繪製。
此外,古人也試圖按照活體的本來面貌來認識人體。因為活體處於不斷的運作運動狀態,並不是死亡而靜止的狀態。所以要認識這種狀態下的身體,就必須從活體所表現的功能及運作關係,來進行觀察和描述。
對古代的醫家而言,流動在身體之內的氣才是活體的本質。從這種角度來看,臟腑、器官,甚至「骨骼」等實質而具象的構造,都會被視為容器或管道,都是氣的活動空間。因此第二類的人體圖譜,就是氣的循環流佈所呈現的網絡圖,稱為環中圖或明堂圖。
西方醫學在研究人體時,必須借助解剖的實體或圖譜來認識,而古代醫家想要研究活動的身體──氣,自然也會借助環中圖或明堂圖作為參考。
我國傳統醫學的理論,向來都以漢代的《內經》為基礎架構。內經,彙集了戰國以後到西漢,包含針灸、推拿、氣功等各方面累積經驗所得的結晶。這個系統,也成為兩千年來傳統醫家認識身體結構的範本。
另外還要一提的是,多數人所不瞭解或忽略的藏族醫學身體觀。藏醫融合了中國、印度、阿拉伯等民族的醫學,已有二千多年的歷史。而《四部醫典》可說是藏族的醫學名著,其重要性有如漢醫的《黃帝內經》。有趣的是,在《四部醫典》中,也可發現有關氣與脈的論述。在《四部醫典》中的氣脈圖譜也曾給筆者不少的提示和啟發。
這就顯示,人體的結構存在著許多不同的層面。而不同的文化,或從不一樣的角度觀察,就會看到不同的風貌。
在漢人社會中,有兩種人對身體比較有研究,一種人是醫家,另一種人則是道家。道家和醫家的身體觀,並不全然相同,而同時具有這兩種身份的人稱為道醫。無獨有偶地,在藏人的社會中,也有類似的情形,一種人是藏醫,另一種人則是宗教家,特別是密宗。
不管是道家或密宗,經由實修經驗所提出的身體觀,往往比醫家能夠提供靜坐者更為直接的參考。
因為對身體的瞭解越廣泛、越深入,就越能瞭解生命運作的奧妙;雖然道醫與藏密的身體觀也不盡相同,但時至今日,經由西方醫學的協助,則又有助於取得二者之間的連繫。因而我們認為,只有以這種整合的方式來瞭解身體,才能建立整體式的身體觀。
如果純然只在心理的層面談靜坐,很容易淪入空談而不切實際。
如果純然只在生理的層面談靜坐,則會妨礙靜坐進一步的發展。
如果靜坐的效益不能落實於身體,就不能奢談靜坐的好處。
如果在談論靜坐時,避談氣的相關問題,身體觀的拼圖也就少了一塊。
因此,接下來我們想要從氣的角度切入,探討一些相關的課題。
※說明
自本篇開始,預計以一系列的文稿來探討靜坐與身體的相關議題。原擬附圖,內容包含相關的史實文物以及解剖或顯微示意圖片,對照參考,較易明白。但因考慮網路呈像效果,因此作罷。有機會再到中心和覺友分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