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七十二)
人體之內,除了十二正經之外,還有奇經八脈。醫家重視「正」經,道家重視「奇」經。小周天所注重的就是,氣在奇經中的任、督二脈之內的循流,並未涉及陽維、陰維、陽蹻、陰蹻、沖脈及帶脈等其他氣脈內的循流。一般認為,大周天是繼小周天之後的功法。但因為不同的門派,對於小周天的定位,就有在脊骨內或外的區別。所以,大周天的定義也因門派的不同而異。有些認為氣可流到四肢的尖端就是;也有些認為在不用意識的引導下,就可讓氣在體內循流的狀態就是;更有些認為氣可穿頭而出的狀態才是。因為定義不同,教學法或研習法也就不同。
不管如何,在研習大周天功法之前,有一個不言可喻的基本原則是,二者的理論必須能夠彼此銜接。否則,小周天是一派的說法,大周天是另一派的理論,二者之間不能相互連貫,就可能發生問題。
如前所述,小周天功法本身就包含好幾個不同的階段,每個階段都有必須注意的細節,而大周天功法自然也有類似的情形而不可輕忽,因而就有幾個問題必須瞭解。研習大周天的目的為何是其一,何時可以開始研習大周天是其二;或者說,可不可以在未嫺熟小周天功法之前,就教授、研習大周天功法?還有,大周天功法的設計是否週詳?這些都是至為緊要的問題,不可不知。
靜坐時如果不以打通任督為急務,改以發展竅道為目標,只要掌握正確的方法,就會進入開竅、開頂的階段。
竅道的開展,起先會感受一股氣自體外壓入體內,而形成一條通道,我們特稱這種通道為「竅道」,以別於其他的「氣道」。
隨著經驗的增加,竅道便會發生變化。所謂的變化是,竅道不但可能向下、向內繼續深入之外,竅道的管徑也會增大變粗。再加上開竅的部位不同,開通的竅道也就不同。這些竅道逐漸就會形成一個網絡,這些網絡會在體內交錯連通。這種一種「自然而漸進」的發生過程。
這個網絡,包含奇經中的任、督二脈,也包含帶脈。除了帶脈,奇經中其餘七脈的走向,都和體軸(由頭到尾)平行。唯獨位於腰際的帶脈,約在命門位置環繞身體一圈,而與體軸垂直。帶脈一通,似可鬆緩對奇經其餘七脈的束縛,有助於氣在氣道內的運行流暢。
這種網絡的開展,除了軀幹之外,還會向手、足發展,在骨層的勞宮與湧泉部位體驗到氣流的進出人體。時間久了,竅道越開越多,竅道之內的也就越來越粗壯,越來越飽滿。到後來,每次靜坐後就會感到手、腳的尖端,出現發熱、發脹的感覺。這就顯示,氣已逐漸瀰漫全身,包含十二正經與奇經八脈。經過多次的累積之後,甚至在睡後醒來之際,也會出現手指、腳指發熱、發脹的現象,到這種狀態的身體就不容易生病了。
想要直接打通任督二脈,就必須以「主」動的方式,利用意識的作為,甚至搭配呼吸的動作,才「有可能」達成。但是發展竅道,就如同我們所說的,是「被」動的方式,但是卻是「自然發生」的方式,水到渠成而不須花費力氣。這便是二者最大的不同。
另外,發展竅道的同時,其實利用的就是體外的能量,所以在開頂、開竅的同時,也已讓體內、體外的氣進行交換。
像這樣,以發展竅道的方式來取代直接打通任督二脈,就可避開許多不必要的危險,卻也可以讓氣在體內進一步流通。既省時又省力,是一種比較安穩妥當的方式,也是一種比較高明的設計與選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