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七十三)
氣沿督脈由下而上運行,有三個難以通過的地方,分別被稱為尾閭關、夾脊關以及玉枕關。歷代又依通關之難易程度,分成三段歷程:由尾閭到夾脊,細步慎行,如羊駕車之輕柔。由夾脊到玉枕,巨步急行,如鹿駕車之迅捷。由玉枕到泥丸(頭頂),因玉枕關極其細微狹隘,須如牛駕車之奮猛才能過關,綜合上述而有「載金三車,直上崑崙」之說。此外,如何開通起點(有人說從腹部,也有人說從陰蹻),又如何連結任督交界,也都被認為是「仙家秘要」而不輕易外傳。
因為西藏密宗注重身體的鍛練,自然也會對人體內部的結構進行深入的研究。藏密的成就者,從實務的經驗中,察覺到人體之內,不同於督脈之迂迴曲折而又狹窄多隘,另有一條比督脈寬敞且筆直的氣道。因而在一些藏密的名著中,例如《大乘要道密集》或《密宗道次第廣論》,都提到這一條Avadhuti(中脈)的存在,它豎立在人體百會到會陰區之間,認為這是人體攝取宇宙能量的最佳通道。
從紅教(寧瑪派)的《大圓滿禪定休息要門密記》或白教(噶舉派)的《無上瑜珈六成就法》的論述,都說明這條中脈確實存在,但這條中脈既不是督脈,也不是中樞神經,而是另外一條獨立的通道。
在中土的煉養學家,對中脈的論述則極為罕見,大多集中在任督二脈的闡述上。筆者只在清代的祝如穹以及閔一得的文集中得窺一二。祝如穹之文偏重操作方法,而閔一得除方法外,還有論述說明。現在摘錄一段閔一得之文於下,與覺友分享。
「丹家理學,原有三道,曰赤,曰黑,曰黃。
赤乃任脈,道在前,心氣所由之路。心色赤,故曰赤道。而赤性炎上,法必制之便降,則心涼而腎暖。
黑乃督脈,道在後,腎氣所由之路。腎色黑,故曰黑道。而黑性潤下,法必制之便升,則髓運而神安。
黃乃黃中,道介赤黑中縫,位在脊前心後,德統二氣,為闔辟中主,境則極虛而寂。故所經駐,只容先天。」
上文顯示,藏密的中脈,在中土稱為中黃之脈,先天之氣在此返還,貫通中脈則稱「中黃直透」,這是中土在氣道理論上的一個重大發現,因而也是秘傳之術。
人體的呼吸系統,負責自體「外」吸入空氣,消化系統負責自體「外」攝取食物,而循環系統則利用「血管」將氧氣、營養輸送全身。至於比氧氣、營養更為精微的能量,則由經絡氣脈輸送。人體的氣脈,除了正經十二條之外,還有奇經八脈,而任督二脈就只是奇經中的兩條。但是不管如何,這些都是體「內」的能量通道。
體「內」能量的來源,不外飲食與呼吸。因為來源有限而又粗糙,因此人體能夠產生、獲得的精微能量,也就相對微少、有限。主要的原因是,飲食之物也須在其自身採擷精微能量而成長,熟成時,才會被人所攝食。因而如果能夠直接自人體「外」攝取這種精微的能量,就可為人體增添大量的精微能量。中脈的發現,就提供了這樣的通道。
接下來的問題是,如何開啟這樣的通道?要從那裏開啟這條通道?或者更直接而言,這條通道的開口在那裏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