甘治華
日誌(一)
本來寫靜坐心得報告時是想要每次設定一個題目的,但是說起心得來總覺得零零碎碎的不成系統,實在沒辦法下一個標題,何況是定一個有主題思想的題目,後來在看靜坐啟蒙的時候發現席老師有建議說要寫靜坐日記,就在靜坐前先想想,這次的靜坐要怎麼坐,是不是要試試什麼方法,在靜坐中要關注什麼重點,總之在腦子先把靜坐的步驟先想想清楚了,然後才開始靜坐。靜坐結束後再把這次靜坐過程實際的狀況記錄下來,看看與設想的有沒有什麼出入,有沒有什麼新的發現,有沒有什麼新的想法,在下次的靜坐可以嘗試,這樣的靜坐記錄累積下來,可以供以後查考。我覺得這個想法很好,所以乾脆就把靜坐心得報告的題目訂為靜坐日誌,這樣就不用每次想新題目了,希望老師不要認為我偷懶啊!其實練習靜坐以來,一直感覺沒有什麼進展,我想除了練習的時間太短以外,最主要就是書看得太少,對靜坐的思考太少,每次靜坐就很單純得去坐,並沒有花太多心思去想,該怎麼進行的問題,縱然偶有所得,也沒有記錄下來,搞得每次都好像重新開始一樣,唉!我真是永遠的基礎班啊!希望藉著寫靜坐日誌的機會,能強迫自己多用心,記錄靜坐的實驗過程與結果,希望開始像條水帳似的記錄,可以凝結出有重點的靜坐心得。
日誌(二)
最近在閱讀靜坐啟蒙,有一段提及席老師說他「靜坐時唯一的座右銘,就是自己問自己難道靜坐是在騙自己嗎?如果是又何必要做」,這段話讓我有很大的感觸,因為自己接觸靜坐也有很長的時間了,幾乎從小學四年級差不多十歲左右,跟隨家人到道院聽講經開始,到現在五十幾歲了,還是在摸索,這中間也跟隨各式各樣的老師學習靜坐或氣功等等的練習,這些練習多多少少對身體有些幫助,但是與教者所描述的境界,總是有很大的差距,讓我總覺得自己實在是太駑頓了,怎麼都學不會,但是同修的同學們,又好像很有領會的樣子,最後只能歸咎慧根等等神秘的原因。一直到上席老師的課,終於讓我找到說的通的道理,老師常常要我們不要被現象所迷惑,他說現象不代表什麼,也不能說明什麼,甚至有些別有用心的人,會用這些現象搞神祕或個人崇拜,悲哀的是,人生在世總有這個那個的不圓滿或是不滿足,總是希望在心靈上、精神上能有依靠,就像老師說的想要有人來騙騙自己,說穿了就是麻醉自己,怪不得馬克思會說了一句「宗教是人民的鴉片」,所以在上席老師的課時,他總是排斥一切宗教的說法,強調靜坐是人體自我復健的本能,只是藉由靜坐來解除一切的干擾,讓人來恢復這個本能,老師甚至認為,沒有輪迴這回事,也沒有鬼神,這讓我這個不太虔誠的佛教徒有點小糾結,不曉得如何來揉合這兩種思想,最後想到一個拆衷的說法,就是輪迴及鬼神也是一種現象,是變幻不定的,如同意識的變化。
日誌(三)
前一些時候,家德同學傳來訊息,要大家研究一下覺與意識的差別,腦海裏回想課堂提到,覺與意識的大概,就是「覺行意解,本來自然」到底什麼是覺行意解呢?實在是不太明白,我們先把他分開來研究,先看意識之前,有說意識是整體的,意識是有層次的,我們可以覺察的都是表層意識,如同海面上的浪花,是最容易觀察到的,但是只有透視潛入海中才能覺察海洋的流動,那如何才能覺察到深層的意識呢?我嘗試借用六識的觀念來試試看,所謂六識,是指眼、耳、鼻、舌、身、意六識,這個排列很有意思,我感覺他的排列,正好表達由淺至深的覺察層次,我們睡覺作夢的情境,通常是以影像的方式來呈現,鮮少以其他識的形態來呈現,最起碼回想夢境也很難記憶其他識的活動。靜坐的情況也很相像,我們閉上眼睛最容易出現的也是影像,課堂上我們也聽到過「空間意識」、「環境意識」,這些是不是跟眼識的關係比較近,我們如何在靜坐中運用這六識呢?假設我們的意識大海的層次,就是六識活動遺留的堆積,我們在靜坐的過程中,可以像看電影一樣,觀察這些六識活動的湧現,先從影像開始,漸次進入到聲音,漸漸的進入到深層的意識,當我們可以把深層的意識,視同海面的浪花,再下去是不是就可以發現「覺」了呢?我不知道這個想法對不對,或者覺本來就在那裏的,發現覺的時候,這些紛紛擾擾的意識,就再也不是障礙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