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八十一)
《胎息經》全文共計八十三個字,文字極其簡練,微言大意,是一篇非常獨特的傳世名著。只有八十三個字,談的卻是長生大事。《胎息經》之為文,就邏輯而言,上下互為因果;就文義而言,前後彼此相貫。這種情形,在文中隨處可見。
談的是長生大事,卻只用了八十三個字。正因行文過於簡練,後人在解讀時就有困擾。如果僅就字面註解,為文再華麗,篇幅再大,終是無能了卻長生大事。但真要瞭解其中深意,卻也並不容易。
欲想長生,身心須作轉化。轉化是一個歷程,絕非口述即得,一蹴可及。
轉化必須發生在身、心之上,身、心的轉化,是一種經驗。沒有經驗,就無法轉化。
經驗的獲得,源自實際操作。經驗的綜合,就是歷程。
「氣」的作用在「身」,「神」的作用於「心」,《胎息經》的作者,根據自身經驗,藉談「神」論「氣」來說明轉化「身」、「心」的歷程。沒有類似的經歷,就無能解讀。
《胎息經》不談口鼻呼吸,未提奇經八脈;所談的神與氣,又都位於不可見、不可聞的體「外」。但從我們的靜坐經驗來看,便能明白文中所談的神與氣,都與道心相關。(參閱胎息經別裁)
《胎息經》的作者,不但發現道心的存在,更在見道之後,又前進了好長一段歷程,然後將他的經驗,濃縮成全文八十三個字,並把對道心的體悟,寓藏在神、氣兩字之中。作者是誰,署名幻真先生。這樣的人,留下這樣的文字,其經歷甚深遠。其寓意極微妙。
《道德經》一書共八十一章,而「道」這個字,總共在其中的三十七章中,前後就出現了七十三次。但「道」在《道德經》一書中所代表的意義,並不盡相同。有時指的是指標或準則,有時指的是「形而上」的「存在」。
不管是規律也好,指標或準則也好,都是老子根據對道這種「存在」的經歷,所做的是申論或發揮,因而和道的「存在」相關的章節,便是《道德經》全書的核心所在。換句話說,老子是根據對道的這種「存在」所產生的體悟,才完成了《道德經》一書的全文。
由拙文:從道德經談道心可知,老子必然走過道心的歷程。但是因為道心「微而不顯、難得易失」,擁有道心經驗的人並不多見,為了描述常人不易有的經驗,老子也面對了一個窘境,那就是如何對他人描述其經驗,特別是如何稱呼這種「存在」。
《道德經》在二十五章說,「有物混成,先天地生。寂兮寥兮,獨立不改,周行而不殆,可以為天下母。吾不知其名,強字之曰道」。而在二十一章也說,「道之為物,惟恍惟惚。惚兮恍兮,其中有象;恍兮惚兮,其中有物。窈兮冥兮,其中有精。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」就說明了這種情形。於是,老子以「恍、惚」來描述這種不常見的「存在」,並稱之為「道」。
春秋時代的《尚書》,說出「道心惟微」的「事實」,但是未有其他的相關論述。戰國時代的《道德經》,描述了見道的體驗,卻也將恍惚之物稱之為「道」。唐代的《胎息經》,藉談神論氣,而進一步談明了道心對人體的轉化。
縱使道心惟微是個事實,但在不同的年代,還是有少數人擁有對道心的經歷。只因年代不同,文筆不同,對道心的稱呼也不同。但根據經驗來看就可明白,各自所談論的內容,卻也大同小異。現在,全程靜坐,繼往聖之絕學,導引後人見證道心。撫往觀今,令人感嘆,道心惟微!道心之學難遭遇!不禁想引用《聖經》中的一段文意,「引到永生,那門是窄的,路是小的,找著的人也少」,尚希覺友珍視之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