做夢和靜坐現象

林於灝(四十)

  面對壓力事件的刺激,人體會聚集能量來做因應。將這些能量釋放,可以產生「打或逃」的動作或行為,也可以表現各種情緒。
  從小到大,我們會面臨許多情況,不允許我們「打或跑」或者直接宣洩「情緒」,因此逐漸造成能量堆積的現象。被推積的能量無處可去,只能往身體的內部、深處進行壓縮。
  大腦可依功能分為智能、情緒與身體本能三個部份,而會壓抑情緒與身體本能的是智能區。
  智能區在白天非睡眠的時段,多半在活躍狀態,所以也需要利用睡眠來讓智能區的細胞休息。因此在睡眠的時段,智能對情緒和身體本能的壓抑就會減緩,這時就會做夢。
  在做夢的時候,因為少了智能區的「整理」與壓抑,許多的壓力事件就會以扭曲、變形的方式重新浮現。於是在夢中就可能出現可怕的影像而哭泣說夢話,身體也可能發抖、捲縮、翻滾,甚至握拳朝空中揮打。
  這就顯示,智能的壓抑減少,聚集或堆積的能量得以開始釋放,於是在做夢的狀態中,就表現出「打或逃」的動作,以及情緒宣洩的情形。
  因為壓力事件是難以避免的現實,所以一般人在能量堆積之後,只能在睡眠時藉由「做夢」來釋放能量,可見睡眠的重要性。而在堆積多,釋放少的情況下,再遇到刺激事件,就很容易「引爆」能量,而用動口或出手的方式回應。這種能量的釋放方式,很容易「衝擊」到他人,也影響到自己的人際關係,對雙方都會造成傷害,卻是一般人常見的反應方式。孩童看到成人用這種方式回應,長大後也仿效這種模式回應,於是成為目前社會上的通病。
  在我們的靜坐教室裏可以發現,有時、有些人表示會在閉著眼睛的情況下也看到一些影像;有時、有些人會揮動雙手或搖頭晃腦;有時、有些人會拍打自己身體的某些部位;有時、有些人會站起來全身抖動或者打拳跳舞;有時、有些人甚至會躺在地上翻滾……等等。一般人遇到這些情況,不管是當事人或目擊者,都會感到驚異。於是,各種走火入魔、鬼怪附體的解讀便會出現,而讓人不敢再靜坐。
  如果我們稍做比較就可發現,靜坐中的這些現象和做夢時的一些現象,極為相似。例如視覺的影像,揮舞手足做出打或逃的動作,以及拍打身體或在地上翻滾的行為……等等。
  經過對「創傷與能量堆積」的分析與探討,我們就可瞭解人體會出現這些現象,不管是行為或動作,其目的就在於將堆積的能量釋放。
  一般人在白天多以打罵的方式來宣洩,經由做夢與靜坐的比較,我們明白,靜坐可以是另一種方式。在恢復生理和心理健康的原則下,靜坐更是現代人「惟一」可行的方式。
  要讓能量釋放的基本原理就是去除壓抑。因為壓抑的行為是由智能區所控制。所以只要讓智能區對情緒和身體本能的壓抑減輕,能量就可以得到釋放。隨著能量的釋放,創傷就可望逐漸療癒。(這個過程就是全程靜坐所謂的「解」。)
  接下來請考慮兩個問題。第一,既然去除壓抑就可釋放能量,那麼「發呆」也可去除壓抑,因此就不一定要靜坐,只要發呆不就好了嗎?第二,做夢也可去除壓抑,那我只要有空就睡覺,為什麼要靜坐?
  覺友請不要急著看下文的探討,自己先想想答案是什麼。
  現在開始我們的探討。的確,發呆也有去除壓抑的效果。只是,坐著發呆,算不算「靜」坐?!
  其次,睡眠與非睡眠狀態的區別在那裏?對!就是覺知!做夢時我們會失去覺知;而在非睡眼時我們保有覺知。
  而且,在發呆時我們也失去覺知。
  可是,有人會說,有時在睡覺時,我也知道我在做夢。在這種情形下,算不算保有覺知?
  這個問題就很值得再深入研究。是的,在睡眠中知道自己在做夢的這個「知道」,就是覺知。因此這就可證明,意識存在著不同的層次。而且在不同層次之間存有溝通的現象,所以意識是一個整體。
  另外,做夢是一種意識狀態,覺知是另一種意識,這兩種意識狀態同時存在,所以再次顯示,意識是一個整體,才能同時存在。而且覺知位於「做夢意識」的更後層、更深層、更隱晦的地方。
  覺知,是真正值得探討的重要課題!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