任督交界

林於灝(六十一)

  人體的脊椎,包含頸椎、胸椎、腰椎及薦椎四個段落。一般在談論任督二脈時,大都側重於胸椎及腰椎這兩個段落,對於任督二脈的兩個交界處(上在頸椎段,下在薦椎段),可以看到的論述則相對簡略。
  論述簡略,不代表這兩個段落沒什麼功能。論述簡略,不代表這兩個段落不重要。論述簡略,不代表我們就可肆意漫遊於其間。因為,論述簡略,也「可能」顯示,以往的人對這兩個段落的所知有限。因而,不禁讓人想要瞭解,論述簡略的真正原因是什麼?更重要的是,這兩個段落對靜坐有什麼作用或影響?
  在任督迴圈內的網絡,神經負責訊息的傳導與整合,而直接對人體產生作用的是腺體。如同前文探討過的胸椎段或腰椎段,在頸椎段和薦椎段也各有相對應的神經和腺體。
  在薦椎段的主要腺體,多與性腺相關。因為民情風俗的緣故,避談薦椎段的相關生理反應,這是可以理解的。因為男女的性腺與器官,在構造上就不相同,所以生理的運作也不盡相同,而氣行的體驗也就有別。此外,如要深入瞭解,又須進一步追溯研究胚胎發育過程中性器官的分化與演變。因而,在傳承與教學方面,也有不少困擾或障礙,這是另一個原因。
  在進入頸椎這個段落前,我們先考慮一個結構上的問題。因為腦部是人體的指揮中樞所在,位於肩部以下,而又必須與腦部互動的各種神經、血管或其他組織,都必須經過頸部這個段落,才能和腦部做成連結。可是,我們觀察頸部的寬度,大約只有肩部的三分之一,這就面臨一個問題。好比原有三線道的通路,被陷縮成一線道前進。這些神經、血管、組織也都會被壓縮進一個更小的空間。因為彼此的距離相對更接近、更擁擠,所以彼此的互動必然更為緊密,更為頻繁。
  丹道家也發現,氣行至此更難通過,所以就將位於頸椎段易於受阻的部位,稱為玉枕關。一般認為,在尾閭、夾脊、玉枕等,位於督脈的後三關中,也是以玉枕關最難通過。
  如同腰椎段及胸椎段,神經系統也存在於頸椎段之中。頸椎段的神經,既多樣又複雜。除了中樞神經(脊髓)之外,還有脊神經、自主神經,以及腦神經等週邊神經系統。不同的神經系統,各自負責不同層面的生理功能之外,彼此之間也有連繫的管道,由此可見頸椎段的複雜與重要。
  氣行經過頸椎段之後,就會進入腦部,在腦部要面對的是腦神經及大腦皮層。因為要保護更高層的神經中樞,所以人體又設計出頭骨來進一步加強保護。因為頭骨與頸椎段的連結,通常也把頭部視為任督二脈在上方交界處的一部份。
  位於頭部的頭骨,其主要功能是負責保護中樞器官的腦部以及眼睛、耳朵、鼻子等重要的感覺器官。頭骨又可分為頭顱骨和顏面骨兩類。頭顱骨是由額骨、枕骨、蝶骨、篩骨各一塊以及左右兩個的顳骨和頂骨所組合而成。
  這些骨骼的接合處並不平整,而是會出現像拼圖邊緣般的不規則波浪形。這些骨骼的接合處,稱為骨縫。
  在胸椎段及腰椎段,我們談過竅的性質及其相關議題。在頸椎段,同樣也可發現竅的存在。不過,多數位於頸椎段的竅,大多被包埋在頭骨之內。
  我們說過,許多竅都是在「開竅」的當下,才能察覺到其真確的部位。因而位於頭部的竅,就更不容易被發現。換句話說,要在頭部開竅,並不容易。但在「頭顱骨」開竅後,往往可以發現一種特徵,就是在竅的部位,骨骼會出現下陷的凹洞,這些凹洞有的位於骨縫,有的不在骨縫線上。除了位置不同之外,凹洞的深淺以及直徑的大小,也都不太一樣。
  在顏面骨的一些竅都和感覺器官相關,因為位於顏面骨之內,頭顱骨之下,所以稱為「內竅」。這些內竅包含眼竅、耳竅及鼻竅等,都與腦神經有關。
  我們的經驗告訴我們,竅是在開竅的當下,才會覺知其真確的部位。對這些感官之竅而言,除了確認部位外,開竅後的效應,往往馬上就能呈現。例如,打開眼竅後,視力會變好,看的更清晰。耳竅打開後,耳道的口徑好像會變大,通氣的情形大為改善。特別是鼻竅開通之後,不但可以去除鼻塞的現象,更與後續的竅道開通,有著緊密的關聯與影響,是一個重要的指標竅。因此我們認為,就靜坐而言,鼻竅比眼竅或耳竅,更為重要。
  在囪門的位置,開竅後也會出現凹陷的現象,所以我們也把它歸類為竅。因為囪門的位置,落在多條骨縫的交會點,是一個很特別的竅。因此,囪門開竅就特稱為「開頂」。
  除此之外,還有一些更特別的竅,例如皮竅、骨竅。一旦開竅,會啟動整個皮層或骨層的連通效應,而出現整個皮層或骨層細胞群的活化現象,效應驚人。只是能夠走到這裏的人,已不多見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