壓力與創傷

林於灝(卅七)

  當我們在日常生活中,如果遇到的某些事件,和我們的預期狀態不相符合時,心理上因為不願意接受而抗拒,壓力(stress)於是產生。
  特別是當面臨危急狀態時,人體會緊急動員備戰,並將所有的資源例如血液、營養、能量等等,優先提供給與生存機能相關的部位使用;對於非急需的部位則減少或暫停供應。因此,身體就會經驗到各種感受,例如心跳加快、血壓增加、口乾舌燥,至於消化功能或生長、生殖激素的分泌等,就會減少或降低。
  這是因為,人體面對壓力時,首先產生反應的是「交感」神經系統,然後第二個被引動的便是,內分泌系統中的下視丘--腦下垂體──腎上腺這條HPA軸線(Hypothalamus─Pituitary─Adrenal Axis)。
  在正常狀態下,引發壓力的事件結束後,HPA軸線的運作就會停止,改由「副交感」神經系統再度接管身體的運作,而讓人體回復到放鬆的狀態得以休息。
  對於HPA的這種運作模式,華德‧佳能(Walter B. Cannon)認為是讓人體進入打或逃(fight or flight)的狀態,以便處理面臨的壓力事件。
  當人體面對外來的攻擊或其他的危險挑戰時,最初的反應是「積極的防衛」,包含閃避逃走,收縮身軀,或是抬起手臂去抵抗那可能致命的攻擊,這種情形就是所謂的「逃」(flight)。
  一旦閃躲、逃避的反應無效,受挫的抗拒反應會在瞬間爆發成憤怒,身體會釋放更大、更多的「能量」,而開始狂暴反擊,這種情形就是所謂的「打」(fight)。
  在發生外傷時,身體會出現傷口。傷口如果得到妥善的照護,癒後就不會留下疤痕。但如果處理不當,在復原後還是會留下疤痕。
  同樣,當人體面對安危產生的威脅,如果處理得當,也不會留下傷痕。但這種威脅感,在事件結束後,未能得到適當的舒解,就會對持續存在的威脅感到恐懼,從而留下心理的傷痕,稱為創傷(Trauma)。
  美國精神醫學會(American Psychiatic Association)對創傷事件的定義是,對個人自身或親近的人所造成,而對生命造成威脅,並伴隨強烈的恐懼感或無助感的事件。
  這些事件包含:(一)與天災地變有關,例如颱風、地震、火災、土石流、海嘯、洪水。(二)與親情有關,例如離婚、喪偶、棄養、父母兄弟姊妹之過世。(三)與暴力有關,例如親身經歷肢體虐待、性侵、校園霸凌或目睹殺人、戰亂、意外及暴力事件。(四)與職場身份有關,例如上司之權力逼侵、職務的異動、失業裁員、財務破產、經濟失怙。(五)與醫療有關,受傷、高燒、中毒以及麻醉引發之精神症狀……等等。
  一般而言,創傷事件可能帶來的一些後遺症包括:(一)過度警戒,例如神經緊繃,易受驚嚇,煩燥不安,難以入眠,容易激動,焦慮,恐慌。(二)麻痺逃避,例如退縮封閉自己的感受,感覺事不關己,失去和身體感受的連結而出現解離現象。(三)經驗重現,例如做惡夢,或在生活中的刺激會勾起類似的情緒或記憶,有時還會被帶回當時的情境而再次經歷折磨,有時記憶中的影像也會突然閃現在前……。凡此種種都可稱為「創傷後壓力症」(posttraumatic stress disorder, PTSD)。
  從心理治療的角度來看,創傷則被認為是,一件發生在「過去」,但未被「圓滿」處理的事件。這個或許已被遺忘,或許已受壓抑的生命經驗,就隱伏在生理及意識結構的深層、底部,但不定時地會改以各種扭曲或晦隱的形式在持續作用。
  每個人從小到大,必然或多或少,有些或強或弱的創傷經驗。因此,創傷影響每個人的程度也就不盡相同。有些人的創傷已被遺忘,有些人的創傷則遭壓抑,還有些人的創傷症狀猶存。
  創傷的起因極為廣泛,而其症狀又極為多樣。對創傷無知,就會讓自己受苦。對創傷無知,也會影響人際關係而傷害他人。對創傷無知,更無法進行療癒。
  靜坐的首要目標是,恢復生理和心理的健康。深入瞭解創傷,自然也是靜坐必須探討的課題。否則要想恢復健康,難免只能淪入空想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