氣的基本概念

林於灝(四十二)

  遇到刺激事件時,能量會先聚集;而在釋放能量的同時,情緒也就表現出來。那麼,這能量在未聚集時又在那裏?這些能量又是如何形成的?
  西方醫學是以研究「顯」象疾病為主的醫學,利用人體的個別結構及功能為基礎,來研究疾病的致病原因、病理機轉,並以直接的對抗性干預手段進行治療。而能量既看不見又摸不著,因此如果想要借助西方醫學,來對人體內的能量進行探討,就不易深入。
  我們以發怒為例,來看一些情境。在能量聚集時,我們會說“我要生「氣」了”,在能量聚集到頂點時,我們會說“怒「氣」沖天”;另外“「氣」死了”表示超越忍耐的限度,而“「氣」消了”表示能量釋放而恢復到“心平「氣」和”的狀態。由此可見,我們耳熟能詳的「氣」,就是我國自古相傳對「能量」的代名詞。
  內經上記載,「氣合而成形,因變以正名。」意思是說,宇宙萬物雖然形態各異,其實都只是「氣」的聚散離合而已。因為古人認為氣是充瀰於天地間的精微,是化生萬物的本原,是世間萬物變化之根本。所以在公羊傳解詁就記載,「元者,氣也。無形以起,有形以分,造成天地,天地之始也。」,意思是說,無形無象的元始之氣,為天地之本始。綜上可知,古人認為天地萬物之間存在著一種普遍性、共通性的連繫「介質」,而這種介質的本質是一種無形無象的能量。
  素問上載,「天地合氣,命之曰人。」又載「人以天地之氣生,四時之法成。」進一步說明,人由天地之氣所化生,並按四時變化的規律而成長。因此,人體的活動就不能脫離「氣的運行規律」的制約。也就是說,氣有氣的運行法則,順之則生命以昌,逆之則早衰亡。
  淮南子載,「形者,生之舍也。氣者,生之充也。神者,生之制也。」意思是說,形是生命的居處,氣是生命的充填,神是生命的制斷裁決。也就是說,「形」是視而可見的載具,指的是生理層面的形體。「神」是負責主導的根本,指的是心理層面的意識。「氣」是無形作用的顯現,指的就是能量。
  在這裏提到一個值得注意的論點,在有形生理的形體,和無形心理的意識之間,是以氣的能量從中仲介。也就是說,居於主宰地位的意識,如果要對身體產生作用,就必須以氧的能量作為介質。淮南子的這種論述,不可輕忽而過,我們會在後文再做進一步的探討。
  我國的傳統醫學也認為,氣是一種活動力很強的精微物質,是構成人體和維持人體生命活動的基礎。
  氣的活動形式是多樣性的,但在理論上可根據其運動方向簡分為四種形式。氣,由下向上的運動稱為「升」,由上向下的運動稱為「降」。由內(體內)向外(自然界)的運動,稱為「出」,由外向內的運動則稱為「入」。氣的升降出入,是人體生命活動的表現方式。
  因為人體的氣存在於人體之內,自然也就以體內的臟腑,經絡等人體的組織結構為其運動的空間場所。例如,「肺」藉氣道與外界相通,其生理的活動就有升、降、出、入等四種形式。而「心」與外界並不相通,其生理的活動就只有升、降兩種形式。
  要注意的是,並不是每一種生理活動,都必須兼具升降出入的運動形式,而是各有側重或傾向,例如「胃」主受納以「降」為主,「脾」主運化以「升」為主。
  但從整體的機能活動來看,人體各處在升降出入之間必須協調平衡。而且也只有在相對平衡之下,才能完全發揮其維持生命活動的作用。
  氣的升降出入運動稱為「氣機」,而當氣的運動失去平衡之後,所出現的「病」理狀態,就是氣機失調。(覺友不妨思考,為何失調?)
  氣機失調的表現方式也很複雜。氣的運動,過度傾向上升稱「氣逆」,過度傾向下降稱「氣陷」;過度傾向外流稱「氣脫」,過度傾向內聚稱「氣結」、「氣鬱」或「氣閉」;至於氣的運動在某些局部發生阻滯不通,就叫「氣滯」。
  綜上所述可以明白,氣的運動可以推動人體臟腑、經絡的各種生理活動;同時也可以說,人體臟腑、經絡的各種生理活動,則是具體展現了氣的運動。
  在我們生活的環境中,存在許多不同的能量,例如熱能、光能或電能、原子能、核能……等等。隨著近代對能量瞭解的增加與深入,就有電氣、聲光、發熱等各種能量相關產品的出現與推陳出新,而在醫學上也出現了化療、核磁共振、紅外線檢驗、放射性治療等等,與能量相關的檢驗儀器和治療方式,目的則不外是,利用能量恢復健康。
  靜坐上路後,就可能發生開頂、開竅的現象,而這些現象都和氣的作用有關,這就是為什麼我們要探討氣和能量的主因,因為在靜坐中讓我們恢復健康的媒介也是氣。
  附:若問氣機因何失調,且思氣機由何主調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