試繪發展覺知的藍圖

林於灝(廿一)

  覺知在感官形成之前就已存在,也是人體歷經「自受精卵發育到成胎兒」全部過程的惟一「見證者」,對於體內組織、器官的每一個小角落的形成無不知曉,因此最熟知人體內部結構者也就莫過於覺知。感官則不然,感官只存於神經系統存在的地方,失去神經這種「物質」基礎,感官就無從產生作用。只是,在感官形成之後,覺知逐去「主導權」,而人體也就慢慢地習慣被感官牽著走。
  靜坐的第一個目標就是,要讓覺知再度取回主導權。這種情形有點像覺知在和感官進行拔河比賽。感官的這一方「軍容壯盛」包含眼、耳、鼻、舌……等等;而在覺知這一方則是「人單力薄」,只有孤軍對抗。所以,對覺知而言,這是一場苦戰,沒有規劃就不易致勝。
  為了協助覺知取回主導權,就要設法削弱「感官軍團」的戰力,所以靜坐要在一個不受干擾的時段,找一個安靜的地方,然後閉口、閉眼、採用坐姿、不讓身體四肢做動作,目的就是減少眼、耳、鼻、舌……的「動態性」作用或活動。(話雖如此,實際操作時還是有些要領,可於課中詳作提點。)
  接下來所面臨的挑戰,主要就來自體內會產生「靜態性」作用的智能區和情緒區。(因為本能區的功能攸關生存,原則上我們就不處理。)因為在初期,覺知的兵力單薄,還是不宜以寡擊眾,所以採取的作戰原則便是各個擊破。而在靜坐時,通常情緒的活動不多,所以覺知要挑戰的首要對手,也就是智能區的活動。(所以,在靜坐時最先面對的問題就是雜念,這是一個很自然的現象。)
  因為在情緒不活躍時,不浪費的能量可保留在體內。如果將覺知帶入智能的活動中,就會進一步減少智能活動對能量的耗損,相對地就可讓體內的能量更增,這種情形便會表現在身體的層面,而讓能量的流動情形,以「氣」的形式被感知。隨著覺知的發展,氣的流動會在身體的表層產生熱、麻、癢、脹的感覺。然後逐漸深入,到後來還可發現「氣脈」的存在。覺知氣在骨內流動,這時的人體便會產生革命性的改變,而讓人體的健康大幅改善。也就是說,在靜坐時利用覺知來「處理」智能,所得到的效驗會在身體的層面表現出來,讓人親自體驗「心」理與「生」理互動的關連性。
  發展覺知選擇智能作為第一個目標,還有一個原因。因為智能的「作業速度」比情緒慢,比較遲緩,我們就可利用這個特點進行「突破」,開啟覺知發展的「空間」。經過這一段的歷程之後,我們對覺知的應用更有把握並產生多元的體悟(後文再述)。
  情緒多表現在日常生活之中,但在靜坐中則多半不活躍,而且情緒的作業速度比智能快。所以只有讓覺知和智能先行交戰,有了經驗就能也才能回頭再和速度快的情緒較勁。這時就可將靜坐中所學會的覺知,再擴大應用到日常生活之中來處理情緒的問題,包含對壓力的解除以及許多精神症狀的矯治。
  覺知結合了和智能以及情緒的交戰經驗之後,再來處理眼、耳、鼻、舌等的「動態性」作用,就會有風掃落葉、勢如破竹之效。
  經過這個階段,要在靜坐中讓覺知繼續發展,就要對覺知本身作覺知,這時已是進入體悟「生命本身」的階段。如果沒有前面所說的體驗作基礎,又缺乏有經驗者適時引導,研習者就很難再前進了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