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七十四)
人生可概分成幾個階段,由出生而衰老,然後因生病而死亡,生、老、病、死就是人生歷程的四個分段點。死亡就是人生的結束,而在現代人的諸多疾病中,有一類被稱為慢性疾病,例如高血糖、高血脂、高血壓……。這些慢性疾病,如果不加治療,就會日趨嚴重而導致死亡;如果服藥得宜,就可延緩病情的惡化,這是因為疾病的嚴重程度不同。
在生、老、病、死的歷程中,「病」介於「老」與「死」之間,相對而言,在「生」與「老」之間,也有一個被省略的歷程稱為「成長」。因而「老」可視為生命歷程的轉捩點,從「老」開始,生與長的歷程結束,人開始經病而邁向死亡。
一般人將老化視為自然的歷程,可是事實上我們知道,同樣年齡的人,其老化的程度不盡相同。因此,從人體健康的角度來看,我們應該把老化也視為一種疾病,也是一種慢性疾病。
對於疾病的防治,依照病情嚴重的不同,有三種模式。第一種是延緩疾病的惡化,以期拉長存活的時間。第二種是阻止疾病的發展,以免病情繼續惡化。第三種是防止疾病的發生,就可防患於未然。
同樣的原理也適用於老化現象,而其防治模式也就不外延緩老化、阻止老化以及預防老化三種模式。只是,就「延緩」老化而言,老化現象的這種慢性疾病仍然存在,只是緩慢而持續進行中。而「阻止」老化現象,就表示維持現況,但並沒有改善既已成形的狀態。
因而真正有效防治老化的模式,就是要讓身體維持在生或長的階段,特別是這個階段的初期,生長速率快,生命力旺盛的嬰兒期。
嬰兒期的身體,有許多部位與成人不同;例如囪門尚未封閉,而且囪門附近可見與心搏類似的跳動,這些表徵在長大之後,就會消失不見。因而對成人而言,如果身體再度出現這些表徵,應該就可視為是返老還童了吧。而所謂的開頂,指的就是在原先封閉的前囪部位,又再度出現孔隙。
人的頭骨是由額骨、枕骨……等數塊骨頭組合而成。這些骨塊就像遊戲用的拼圖版塊一樣,每片骨塊都有著不規則的鋸齒狀邊緣。這些版塊結合後,就會出現犬牙交錯般的縫合線,而前囪就在數條縫合線的交會點上。
因此,從結構上來看,在成年之後,要再將前囪開啟,難度確實不小,這也是為何藏密會將開頂視為修行上一大成就的原因。
在我們瞭解頭骨的結構之後,自然也就能夠明白,由於牽涉到頭骨骨塊的移動與重整,開頂就不可能在一次或一天之內完成。換句話說,開頂是一段連續的過程。
通常在開頂之前,會先開少數的竅,這些竅往往就位在頭骨的縫合線上。然後在前囪處,會出現稍微下凹的感覺。如果用指腹的肉去接觸這個部位,就會發現,相對於囪門週圍堅硬的頭骨,下陷處是軟軟的結構。如果細心觀察下陷處,還會察覺到氣的出入。
然後就會進入開頂、開竅交互作用的階段。開的竅越來越多,囪門的直徑也越開越大,凹陷的情形也越來越明顯。
前面我們之所以提到,嬰兒的頭部,除了囪門尚未封閉之外,在囪門周圍也會出現與心搏類似的跳動現象,這是因為這個跳動現象也與開頂息息相關。
在經歷開頂、開竅時,如果把握機會,仔細觀察氣的運行就會發現,第一次開竅時,氣是由體外進入頭內。氣在同一個竅進入的次數越多,因氣的推進所產生的通道──竅道,就會越向體內深入。開竅的部位不同,產生的竅道也就不同。這些不同的竅道,彼此交會、交互作用的結果,可讓氣的運行更為流暢,而竅道內的氣經過聚合後,又可使氣的流量增加而更為粗壯。經過進一步的發展,氣不僅可由頭頂的竅進入人體,氣也可從人體經由頭頂的竅向體外流出。因此,在囪門附近所發現的跳動現象,實際上就是由於氣的衝撞所造成。
開竅如此,開頂亦復如此。奇經中的任、督二脈可以這種模式開通,而正經中的十二經絡,乃至於奇經正經之外的中脈,也都可以用這種模式開通。而開頂、開竅就正式開通了氣這種能量,在人體與體外之間的交流通道系統。這正是開頂、開竅的效用所在。
因為以全程靜坐模式所產的開頂現象,並非經由他人、藉用外力所造成;而是一種由內而外,自然漸進的連續過程。在現階段,我們以氣為主軸來加以說明。但在以後瞭解胎息之後,就會明白,在氣之後,還有一個主導的來源,詳情在此先行按下不談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