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十七)
主管要求某甲在下次開會時要提出工作報告,於是他就開始計劃,「要報告些什麼呢?至少要包含前期工作成效和未來工作目標這兩部份吧!那我需要準備那些文件或資料來作說明呢……」。上文引號內所示計劃的進行,有三種方式。一是全然在腦中進行,嘴巴不會發出聲音。二是喃喃自語,但他人聽不清楚他在說什麼。三是嘴巴講出腦中正在想的內容,聲音好像在與人對話。在常人的眼光來看,第三種情形是異常的。第二種是怪怪的,只有第一種是正常的。但是我們特別注意的重點是,雖然行為表現的控制力有所差別,計劃的內容卻是完全相同。
事實上,不管在白天未閉起眼睛的狀態下,或是靜坐時閉著眼睛的情況下,類似上文所指的計劃形式,腦中的對話,念頭的活動,一直都在進行,從來就不曾止歇。所以,在靜坐中發現雜念的存在,是理所當然的事。只是,人為什麼需要在腦中進行這種對話?
當人體和外界的環境產生互動時,頭腦必須先瞭解當前所面對的環境挑戰,才能尋找因應的方法。但是因為無法將外在的環境,在人體內部完整重建。所以必須先在腦中進行「前置作業」,在腦中構建一個「虛疑」的外在世界,以便進行「沙盤推演」。
這種前置作業,包含三個部份:描述、判斷與決策。例如,某甲曾被某乙打過,當再度遇見某乙時,便會在腦中描述自己又遇見打過他的人的這種情況,並依據某甲與某乙二人的關係,如親人、朋友、仇敵而研判某乙會不會再打他,而做不同的反應決策,這種不同是「牽一髮而動全身」式的重大改變。像這種描述、判斷與決策的作業系統,就是我們的「意念系統」,而這種前置作業則是經由神經系統以電流傳導在瞬間完成的。
在做描述與判斷時,意念系統是根據過往的經驗與記憶為基礎來進行,而決策的首要目標則是求生存。因為這樣,隨著經驗的累積,這個系統的機能便會日益發達,進而成為保護或防衛人體安危的重要機制。因此,我們可以說,在面對外在世界求生存的前題下,這種意念系統是重要而且必須的設計。
阿米巴蟲沒有「頭」的結構,所以當身體碰到不利的環境時,就只能藉改變身體的形狀而更改行進的方向,因此又稱「變形蟲」。動物的演化是在經過「頭化現象」後,才開始出現有頭的動物;而且越是高等的頭腦,頭的功能也越趨發達。到了人類,分工更為精細而有本能區、情緒區與智能區的出現。
在進行這種「前置作業」時,不同的功能區有各別重視的面向,所以價值觀也就不同;因為觀點不同,就有爭議。而在交涉和溝通的過程中,勢必利用某種形式的語言,這便是人需要在腦中進行對話的主要原因。
談到語言,還有一點值得玩味。有些人的母語是台語或客語,在受過教育後常用的是國語;但在進行腦中對話時所使用的語言就很可能是國語。由此也可證明,意念系統會隨經驗的思積而有變化。
另外,因為這三個功能區還是脫離不了神經系統的範疇,所以念頭的形成,也有統一的「出口」。全程靜坐的教程,就有「意念中心」的進度,教人親身發現念頭產生的部份。除了開頂或道心之外,「意念中心」的發現,應該也是全程靜坐的特色之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