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周天功法初探(中)

林於灝(六十六)

  從前文我們可以得到一個概念,督脈的歷程包含脊骨下部、脊骨部以及頭部三個段落。為了分段說明,我們暫時不再探討如何自「點火」過渡到「進陽火」的問題,先行考慮脊骨部這個段落的情形。
  在脊骨部分佈的神經有兩種,一是自椎間孔伸出的神經,二是包覆在脊骨之內的神經。
  自椎間孔伸出的神經,在傳導時所釋出的熱量,也容易在脊骨外圍的皮肉之間流動,而被感知。這種熱能的流動「環境」,就和在點火階段比較類似。所以這種能量的流動,就比較容易被體驗到。
  但如前述,在進陽火階段,必須使用武息,才能提供足夠的熱能。這時的意識,既要注意神經,又要注意呼吸的動作,意識必須在二者之間不斷切換。因此,要做好這段功夫,其實並不如想像中簡單。所以,習者也必須耗費相當時日,才辦的到。
  另一種神經是包埋在脊骨之「內」的神經,要讓這種神經興奮,又比脊骨之「外」的神經難。而且,有關熱能傳導的情形,也更複雜。但是我們暫時可以這麼說,脊骨之「外」的督脈容易通,但脊骨之「內」的督脈不易通。
  因為在練習小周天之前,其實應該考慮兩個層次的問題,其一是所學的是在那一個層次的功法,其二是學的目的或學後的效益是什麼。所以現在就可提出一個,不可迴避而必須分辨清楚的問題,那就是督脈的位置究竟在那裡,是在脊骨之「外」還是脊骨之「內」。
  練習小周天時,熱能在通過脊骨部之後,就要進入頭部。所謂的頭部,指的是頭骨之內而非表層的頭皮。
  如果在脊骨部進陽火的部位,落在脊骨之外,就屬於皮肉層次而不是骨層。那麼接下來問題就是,如何從皮肉層過渡深入到骨層。如果無法完成這一段過渡的工程,那麼動用了多少的體力、時間、財力才得到的效益,依舊僅止於皮肉之間,豈是明智之舉?泡澡時提高溫度、增加時間,不也可以達到促進循環的功效。
  因此,我們對督脈的定義,自始至終都定調在脊骨之內。
  事實上,即便僅是練習皮肉層面的小周天,也有須要注意的地方。
  為了形成小周天,有些指導者還會搭配觀想法,在溫熱感未出現前,也要求習者讓「不存的氣」在任督二脈間循流。這種做法的目的,就是維持意識在神經之上,讓神經的運作形成一種人工迴路。這種習慣一旦養成,迴路中的神經就會自動連結,不管是不是在靜坐狀態,總是在任督二脈感到有某種東西在迴轉不已。因為注意力都被這種迴轉牽引,連意識都控制不住。嚴重時,在夜間依然迴轉不停,造成失眠。這便是所謂的「河車空轉」,不可不慎。
  此外,在進陽火時,意識必須在呼吸動作以及脊骨神經二者之間不斷切換。在切換的過程中,也可能發生問題。
  如果意識偏重於脊骨神經所釋放的熱能,而呼吸動作的配合不夠,那麼產生的熱能便會不足,在察覺到溫熱感降低後,才加強呼吸的動作。在這種情形下,出現溫熱感的部位是斷斷續續而不能連貫。
  如果意識偏重於呼吸的動作,而輕忽脊骨神經釋放熱能的走向,熱能的傳導就可能偏離督脈,在察覺到偏離後才又導正。在這種情形下,熱能的傳導路徑就曲曲折折而不成直線。
  在上述這兩種情形下,都無法形成小周天,所以我們必須承認,要做好這段功夫,其實並不容易。
  由此可見,問題的關鍵就在意識。在操作小周天時,意識必須在切換時,保持高度的注意與集中才能平衡。所以在整個操作的過程中,意識是處於緊張、戒備的狀態中,這和靜坐的目的並不相符,所以我們並不認同,即使是皮肉層面的督脈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