情緒與智能的連結

林於灝(廿四)

  晚上在家中靜坐,突然聽見樓下大門被用力關上所發出的巨大碰撞聲,接著傳來厚重的上樓腳步聲,於是心中隱然出現一股不悅的感覺,同時鄰居的身影和「每次都這樣!真粗魯!」的念頭也出現在腦中。
  這是一個普通易見的案例,讓我們分析一下其中的內涵。「聲音」源自體外,「聽到聲響」是身體的刺激,「不悅的感覺」表示體驗和感覺已產生,然後引出「鄰居的身影」以及「每次都這樣」的記憶(由體驗累積出經驗,記憶也隨之形成),最後產生「真粗魯」的評語。
  在產生評語之前,會有一股能量先讓身體形成封閉狀態以抗拒聲音的干擾,然後才對外表現不滿的情緒。
  嚴格來看,情緒的外顯方式,(因為能量的作用)應該只限於哭、笑、大叫、搥胸、頓足等等在軀體層面的動作。只要觀察嬰兒的情緒表現,就可證明這點。而語言是智能的活動,所以「真粗魯」這三個字,不管只是腦中的念頭或由口而出的語言,都是智能的表現。
  因此,文首所談案例的發生過程,可以歸納出由體外而「刺激身體→產生情緒→牽動智能」的連結順序,而這個順序剛好也和「腦幹→邊緣系統→皮質」的演化順序相互呼應而隱合。(這正是我在文章中一再談論身體的本能、情緒與智能的原因。有了這些觀念,可以協助我們說明與瞭解身心運作的原理,而對靜坐的發展有所助益。)
  情緒的刺激源,原本位於體「外」的環境,但隨著記憶的形成,也會在體「內」形成刺激源;這二者最大的區別,我們可以這麼說,體「外」的刺激原是「原」生性刺激源,只在發生刺激的當下引起作用,時過境遷之後,作用也就消失。體「內」的刺激源是「繼」生性刺激源,這種刺激源本來並不存在體內,是在「原」生性刺激源發生作用之「後」,隨著記憶才被移植進入體內,所以即便時過境遷之後,還有可能繼續引發作用。
  繼生性刺激源之所以會引發作用是因為,當它還是「原」生性刺激源,並未按照你所期待的方式呈現,所以在「過去」的「當下」,你就在排拒它「現在」存在的現實。等到「過去」已經過去之後,而「繼」生性刺激源的作用產生時,就表示在「現在」的「當下」,你「還」在排拒那「曾經」存在的現實。
  這種「內」在的「繼」生性刺激源,往往就是在我們日常生活中,引發體內騷動的元兇。想著「過去」的事件而感到內疚、怨恨、憤怒、自憐,就像是對這些移植進來的刺激源提供營養、能量與空間,讓本來是「過去」的它們,日漸累積、茁壯,成功地「寄」生在我們體內的「現在」。
  「過去」如果成功地寄生在「現在」之後,便會向「未來」發展,因為擔心「過去」的不愉悅體驗會在「未來」再度發生,就會產生恐懼,恐懼會依程度而有不安、憂愁、焦慮、緊張、壓力……等等不同的形式出現。恐懼的程度取決於抗拒當下的程度,而抗拒的程度又取決於智能涉入的程度。
  恐懼形成之後,就在智能區開闢了一個空間,讓害怕工作、事業失敗,害怕感情、人際關係受傷,害怕失去家人、資產或生命,這些害怕失敗,害怕受傷,害怕失去等等的念頭,在這空間內活動,這就是情緒與智能交互作用之後產生的結果。
  身體本能的反應發生在那現在的當下,原生性的情緒也發生在那現在的當下。因為活動速度不夠快的智能,永遠跟不上那現在的當下。
  落後於現在那個當下的智能,只能「自欺欺人」地投入那未來的當下。或者說,永遠落後的智能,所擅長的是經由思惟來做規劃。可是替「過去」規劃並無意義,只能替「未來」規劃。而規劃的方向只有兩個可能,比現在更好還是更差。恐懼的產生,就是智能認為未來會更差的結果。認為未來會更好可以讓人產生繼續前進的動力,但持續聚焦於未來則會讓人不斷地忽略現在,否認當下的現實。
  智能的作用離不開身體和情緒,沒有身體和情緒,智能本身便無從發生作用。永遠落後於身體本能和原生性情緒的智能,不能改變「過去」,只能規劃「將來」。
  可是,「現在」怎麼辦???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