林於灝(六十三)
人體有呼吸、消化、循環、生殖、泌尿、骨骼、神經、免疫、內分泌等十個系統,因為每種系統所負責的生理功能各不相同,所以形成系統的組織、細胞也不相同。相對而言,相同系統之內的細胞,為了執行共同的功能,彼此之間就必須要維持緊密的連繫,這是不言可喻的道理。只是,有誰看過這種連繫的真實情況?開竅在初期,看起來是個別而獨立的事件。可是因為開竅後形成的竅道,不一定是直線深入,而是一或多條彎曲的通道。隨著次數的累積,在歷經不同部位的開竅之後,深化的竅道分枝會越來越多,逐漸形成另一種的「竅道網絡」。
經過初期,多次在多處的開竅後,有了這種竅道網絡為基幹,竅道系統除了深化之外,還會蔓延而廣化,後來便會促進細胞群的活化。
在筆者親身體驗到細胞群被活化的當下,不管是早期發現頭皮層的細胞,一個接一個依序甦醒,或者到後來發現全身的骨骼,從脊椎骨到頭骨,再沿伸到整個胸部的一根接一根肋骨,全都在體內立體呈現,內心的感觸是澎湃的,是震憾的。因為這些原本必須在顯微鏡下才觀察得到的景象,居然在靜坐中,就能見證到細胞群被活化的實況。
事實上,人體不但有些部位可讓外氣進入人體,也有一些特殊的部位可讓氣流出體外,例如頭部的囪門、眉心,胸部的膻中,腹部的鳩尾,手掌的勞宮,腳掌的湧泉等等。要說明的是,這些位置大多位於骨層,而不是皮膚或肌肉層的針刺穴位。在開竅後,慢慢就會體驗到這些部位的「真確」位置,以及內氣外流的實際景象。更須提醒的是,未經過來人指導,切勿隨意操作。
開竅有助於健康的恢復,想要開竅必須引入外氣,讓外氣來打開竅道。因此,靜坐中如果遇到,自竅道進入體內的「外」氣,和在體內循流的「內」氣,這二股不同的氣相會時,應該優先讓入內的「外」氣先行,這是在靜坐中必須注意的重要「技巧」之一。當然,要做到點之前,必須要能分辨內氣或外氣。如何分辨?除覺之外,別無他法!覺是靜坐的基礎。
現在,我們不妨思考一個問題。如果在研習靜坐的進程中,好不容易出現氣感之後,體驗到氣行入骨於督脈之內,而出現氣行受阻的現象,如果這時的指導者所提供的解決辦法卻是聚氣沖關。這種情形,像不像把習靜者當作小白鼠,讓他在迴圈之中奔跑不已;不管再怎麼努力、用功,都不易從中超脫,得到的只是疲憊、灰心而放棄。不是嗎?
不同的靜坐教學系統,可讓習靜者在不同的時間之內,品嚐到不同的靜坐成果。而且,隨著進度的推展,彼此的差異更大。只有跳脫任督迴圈的迷思,才有可能體驗到開通竅道的現象。因為竅道系統便是,氣在胎息狀態下的循流系統。所以,走任督路線的人,就很難瞭解胎息狀態。
由此看來,靜坐的進程,越是深入,越是難走。因為有經驗的過來人越少,對後續進程的瞭解也越少。所以,對於靜坐教學系統的選擇,豈可輕忽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