從道德經談道心(下)

林於灝(七十七)

  發現道心的存在之後,隨著經驗的累積,就能發現,道心一直都孤懸於高空之中而獨立地存在。這就顯示,道心是一種「純」意識,沒有腦和神經系統的夾雜,這是靜坐應該追求的「首要」目標。只有在見道之後,才算在靜坐上取得初步的成就。也只有在見道之後,才算進入玄關,但是還未能登堂入室。全程靜坐在教程的設計上,從第一堂課的進度開始,一直到道心班結束,目標只有一個,就是為了見道。為什麼見道如此重要?
  許多人在練習靜坐後產生氣感,於是「沿俗循習」,想方設法,聚氣沖關,想要挑戰小周天,視打通任督為首務。但在《道德經》五十五章提到,「心使氣曰強,物壯則老,謂之不道」。意思是說,利用意識操弄體內之氣,這是一種「勉力強行」而不自然的行為,這是揠苗助長,因為物壯則老,盛極轉衰,與道不合,謂之不道,這樣是無法見道的!另外,《道德經》也在四十章,從反面提出「反者道之動,弱者道之用」的看法。
  值得補充說明的是,如果在體內「用心使氣」,最多就只能讓氣在體內循環,我們稱為氣的「體內路徑」。但人體想要恢復健康再進化,就必須另闢氣的「體外路徑」,讓體內之氣和體外之氣有所交流。「體內路徑」的氣,本來就存在體內,總量並無增減。如果能夠找到氣的「體外路徑」,除了促進新陳代謝之外,還能引入更多、更強、更新鮮的外在之氣。只有見道之後,才能打開氣的「體外路徑」。而向「上」見道之後,便能「自然」引氣「下」灌入體內,就是所謂的「反者道之動」。
  有關這種體外之氣與道心的關係,在《道德經》中也可找到相關的說明。第四章提到「道沖而用之或不盈,淵兮似萬物之宗,湛兮似若存。」意思是說,道起而作用並不窮竭,勢如深淵而似萬物的宗主,貌則幽隱似無而又實存。
  另外,在第六章又提到「谷神不死,是謂玄牝。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,綿綿若存,用之不勤」。「谷」形容虛空,「谷神」便是虛空中的神識,就是道心。「谷神不死」是說,道心一直都存在。「玄」表幽深難測,「牝」與母性生殖有關,「玄牝」引伸為微妙的母性生殖機能,可以生化萬物,所以說「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」。道心生化萬物的機能,以似綿如雲般的無象形式存在,持續發揮其功能而不倦怠。
經由上文所述,我們就可明白見道的重要性何在。因為只有在見道之後,才能真正開闢氣的「體外路徑」,讓外氣入注體內。而且由於體外之氣,取之不盡,用之不竭,除了有助於新陳代謝之外,還可補充體能,促進人體的再進化。
  在研習全程靜坐的教程中,經由開頂、開竅所形成的竅道系統,便是氣的「體外路徑」,可讓外氣入內。
  《道德經》二十一章,有一小段文字「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」。在說明這八個字之前,我們先看《黃庭經》中的一段文字。在道家的諸多經典中,黃庭經是少數以漢醫人體生理學為骨幹而論述修行的書。黃庭經一書分成黃庭外景、中景、內景三部份。
  黃庭中景經有段文字是這麼描述的,「念吾頭頂載天神,髮為星辰萬餘綸,紆長槃屈光若玄,孔德之容大如錢,天星和氣從此間,養人骨髓浸靈根,下和六府紹五宮,消除惡氣出臍門。」
  一看就知,這些文句都是描寫的詩詞,所以不能如實直譯,但其所描繪的意境,就值得我們的探究。從髮、綸及紆長槃屈這些字,不難連想出一種絲縷般的飄渺形狀,這種形象有點像血管或神經在人體之內的分佈情形。但是,髮是細長之狀,星辰則是點狀,所以說「髮為星辰」就殊難理觧。惟一合理的解釋是,這些體外的絲縷狀結構,會和人體頭上的數個點做接觸,這些點就是我們所說竅道的開口。玄表陰暗或不明顯,光若玄是說其光不亮,不亮的光則又隱指某種暗隱的存在,就是體外之氣。
因此從中景經的文字,可以描繪出一種意象:覺知到天上的神識(道心),就可體驗到貌似絲縷呈網狀分佈的體外之氣,和頭上的許多竅孔相接觸,而在有如銅錢大小的孔洞(頂門),天上的和氣(體外之氣)會由此注入人體,滋養人身的骨髓和大腦,向下調和五臟六腑等器官的運作,並將濁氣自臍門排出。
  《道德經》二十一章所說的「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」,如果解釋成「最大的德(得),是由道而且只能由道來確定」,並不能讓人有太大的感觸或提示。如果透過《中景經》的補充,就不難瞭解,老子在二十一章,除了說惚恍中有象、有物之外,還要說「其中有精,其精甚真,其中有信。」此外,我們還可從「孔德之容,惟道是從」這八個字發現「頂門」和「道心」的闗係。
明白頂門、道心二者關係的最大目的在於,將之運用在靜坐之中,以便有助於靜坐的進步和發展。但要如何運用,就只有過來人才明白,只有全程靜坐合格的教師,才會在上課時做相關的提點。I 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