小周天功法初探(上)

林於灝(六十五)

  所謂的小周天,是指氣在任督二脈之內的循流。一般將氣從尾骶骨送到頭部(即督脈)的歷程,稱為「進陽火」;而將氣自頭運到下腹部(即任脈)的歷程,稱為「退陰符」。
  想要進陽「火」,就必須先「點燃火苗」,也就是在下腹部之內提高溫度。只是,為什麼要選在下腹部點火,而不是在其他部位?
  人在運動後或疲累時,洗過熱水澡或泡溫泉,可讓肌肉鬆弛,血管疏張,血流通暢,而有恢復體力的功效。也就是說,熱能有助於身體的循環代謝。
  人在成長之後,由於久不運動或脂肪堆積,致使某些部位的肌肉或組織,出現僵滯現象而逐漸退化;如果在這些部位提高溫度,也有促進循環的功效。
  神經系統的網絡,是由一個又一個的神經細胞連結而成。而神經細胞間的訊息,則是藉由離子進出細胞時產生的電流來傳遞。但在電流傳遞的同時,也會伴隨熱能的釋放。
  古人從經驗中發現,把意識集中在人體的某個部位,會使該部位產生溫熱的感覺。從現代的角度來看,透過意識,將該部位的神經施予刺激,便會使神經興奮而產生離子的流動,從而釋放熱能,改善循環。這便是點火的原理。
  下半身是血流容易停滯的部位,也是最需要改善循環的部位。再加上腹腔周圍有較多的脂肪組織包覆,點火之後,熱能也不易散失。所以,下腹部就成為練習小周天的起點,而被稱為「丹田」。
  因為神經傳導產生的熱量有限,想進陽火走完督脈全程,就必須提供更多、更強的熱能才行。而且,熱能不但要夠多夠強,還必須要能「持續不斷」的提供才行。於是,古人又注意到持續不斷的呼吸行為。
  由於呼吸的行為,必須牽動呼吸肌群的運動,而在這些肌群的運動過程中,也會伴隨熱能的釋放。而且呼吸肌群的活動範圍,又正巧位於腹腔及胸腔之內。將意識再轉移到呼吸的動作,一則可以避免熱源的消失,二者提供更多的熱能支援,而且又可持續不斷的供給,正好可和點火的做法銜接。像這樣,將意識專注於呼吸的動作,便稱為「武息」。相對而言,不將意識專注於呼吸的動作,便稱為「文息」。在「退陰符」時,通常採用「文息」的方式。
  從上看來,這種功法的設計,並非憑空捏造。古人可能不懂這些原理,但實際上卻也符合現代生理學的學理。對於古人僅根據經驗,就能表現這種功法設計的巧思,我們不得不感到欽佩。只是,這種功法,還是有其盲點的存在,值得深入探討。
  在點火時,如果溫度提高的程度有限,那麼功效也就僅止於促進血流的循環。想讓溫度再提高,就必須用更長的時間,或更強更專注的意識來點火。有時在這個階段,也會配合有意識的呼吸動作,甚至是加強腹部起伏動作的深呼吸,這樣才能大幅增加腹腔內的熱量。
  熱量逐漸增加後,就會在腹腔內感受到一個暖氣團或熱氣團的形成。暖熱程度的不同,就是所謂「火候」不同。
  不管是暖氣團或熱氣團,都是熱的能量團。只要熱能夠強夠多,都會向氣團的周圍擴散。但是最常見的情形則是向前陰擴散(為什麼?),結果便會造成前陰的興奮,能量越強,越是亢奮,而想宣洩。一旦宣洩,能量便會釋出體外,點火的目的也就蕩然無存。
  因此,有些指導者便會教人,在此時要引熱能入尾骶骨。然而,在到達尾骶骨之前,必須先經過後陰,而後陰又是另一個易於洩能的管道(為什麼?)。於是有些指導者,便教人要做提肛的動作,或以木座抵住肛門,方法五花八門,不一而足。只是功效如何,不得而知。
  但也因此,有些指導者在傳授小周天功法之前,會訓練要求習者做好「煉己」的功夫,目的就在於學習調控自己的身心衝動。
  由此也可看出,小周天功法會因指導者的不同,而將習者引導到不同的方向,學習的效果自然也會不同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