生命能量與脊骨神經

林於灝(五十二)

  人體的脊骨,是由一節又一節的椎骨,由上而下包含頸椎、胸椎、腰椎及薦椎等數個段落。在相鄰兩節椎骨之間都有一個椎間孔,脊骨神經便由這個椎間孔穿伸而出。不同部位的神經,負責掌控不同器官的運作。所以,當脊骨神經受到擠壓時,就會引發相關的症狀或疾病。
  頸椎部位受到壓迫時,會出現神經衰弱、失眠、頭暈、頭痛、記憶衰退、憂鬱症、自主神經失調、注意力不集中等症狀。
  胸椎部位受到壓迫時,會出現心悸、胸悶、呼吸困難、肺炎、氣管炎、乳房病變、消化問題等症狀。
  腰椎與薦椎部位受到壓迫時,就會出現月經不調、不孕症、坐骨神經痛、頻尿、痠麻無力等症狀。
  以上的說明,便是脊骨神經醫學(chiropractic)的核心理論。另外,因為肌肉的運作,也要受到脊骨神經的調控,所以肌肉動力學(kinesiology)的根源也在脊骨神經。
  在脊骨神經受到嚴重擠壓時,就可能受到損傷,損傷不能修復,細胞便會逐漸死亡。
  一般細胞死亡時,在附近組織的細胞會立即進行細胞分裂,而產生兩個新細胞;其中一個在發展出特定的功能(這個過程稱為分化)後,會去取代死亡細胞的位置,而另一個細胞則維持未分化狀態,以便需要時再度分裂、分化。但是神經系統的細胞,經過孩童時期發育後,就不會再分裂而無法取代死亡細胞的位置。
  因此,脊骨神經醫學和肌肉動力學的發展極限,也就在這些因受擠壓而嚴重受損的神經。
  最新的證據顯示,在某些特殊的情形下,神經系統還是有分裂的可能,而其原理則尚待進一步的研究。以下是筆者的看法,和覺友分享。
  根據胚胎的發育過程我們知道,生命能量集中合流後,會由軀幹的尾端朝向頭端挺進。也就是說,「會合」後的能量,「集中而增強」的生命能量,會在「軟」質組織中,開創出一條無形的渠道,這便是後來以自尾向頭為走向的督脈。隨著骨骼的發育成形,後來這條通道就被保護而隱埋在脊骨之內。
  附帶一提而值得注意的是,在胎兒出生時,多以「頭下腳上」的方式離開母體,否則就會增加不少的危險性。因為出生的過程,對胎兒而言是一大難關,必須全力以赴。這種「頭下腳上」而離開母體的方式,我們可以解讀成,「生命」要確保「生命能量」集中在正確的流向,沒有不必要的浪費,才能發揮最大的效能,以便渡此難關。
  出生後的嬰兒在成長的過程中,會經歷爬行的階段。在爬行時,背部在上,手腳四肢以及體內的臟器等物位於脊骨下方,脊骨內的能量通道呈水平狀,這種姿勢對督脈的影響還不大。等到長大,開始面對「頭上腳下」這種姿勢的生活後,對督脈內能量流動的干擾就增加。
  另外,督脈內的能量在上行的過程中,必須穿越一節又一節的椎骨之外,還有脊骨之內的脊髓與脊髓液等等,這些也都會對能量的流動造成阻礙。
  在胚胎發育的過程中,旺盛的生命能量在障礙較少的軟性組織中,可以導引、促成脊骨與神經的發育成形。成形後的脊骨與脊髓,則會影響生命能量流動的順暢,能夠貫注給脊骨與神經的生命能量逐漸減少。
  在胚胎的發育中,能讓脊骨從「無」而生「有」的這種生命能量減少後,能分配給脊骨神經的能量也跟著減少,因此也就逐漸失去了修復神經的能力。如果,能夠再度獲得充分的生命能量,就可能重新啟動神經細胞的分裂,修復受損的神經。
  對脊骨神經醫學或肌肉動力學而言,瞭解脊骨神經,可以用來矯治病痛。而當靜坐時,出現氣在脊骨之內受阻的體驗時,也可明白受阻部位對身體的影響。除此之外,我們還可進一步利用這方面的體驗。詳情容於下文再述。
Copyright © 2014 全程靜坐研究推廣中心 All rights reserved